
“三位一體”融合式教學打造新時代思政“金課”
──天津理工大學思政教師晉利珍在課堂中踐行總書記“八個相統一”總體要求
本報記者 劉佳
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度重視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殷切期望。作為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關鍵要在教學實踐中貫徹落實總書記要求,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師晉利珍在教學實踐中,從學校與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上不斷創新,努力打造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金課”。
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過程中,晉利珍創新運用“專題化設計+問題鏈導向+參與式互動”的“三位一體”線上線下融合式專題教學新模式,課堂教學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靈魂觸動靈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放大學生的格局,在堅持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要求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
專題化設計,幫助學生實現思政知識體系化
在2018版概論新教材中的第十章第四節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第十一章第一節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教材內容交叉重復而又碎片化,學生不明白為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需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才能整體把握這部分知識。”晉利珍通過“專題化設計”,進行了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專題學習”,深入淺出地講清楚精準扶貧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主要內涵、實踐成效、時代價值與意義。
晉利珍介紹,“專題化設計”是指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十九大報告原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二卷、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基礎上,將教材內容進行專題化設計,以解決教材內容滯后性、碎片化、交叉重復等問題,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轉化。
“專題化設計”能夠做到“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有效推進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問題鏈導向,層層深入引發學生思考
在精準扶貧專題講授中,晉利珍一共設計了6個問題,前3個問題把十九大報告的內容有機融入專題講授中,即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打好哪三大“攻堅戰”?對五年來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以問題鏈引發學生去思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什么以及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講到“五個一批”脫貧路徑時,晉利珍針對“發展教育脫貧一批”這一問題舉了兩個案例。小網紅“冰花男孩”王福滿的例子,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真正幫助像王福滿那樣貧困地區的孩子徹底擺脫貧困?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在云南勐臘河邊村扶貧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扶貧能讓窮人致富?通過案例,讓學生認識到教育是徹底擺脫貧困的根本之策,激發學生好好學習的內生動力。
晉利珍介紹,“問題鏈導向”是指回應學生關切,以社會生活中的焦點熱點問題導入專題設計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以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邏輯次序展開專題講授,展現理論的透徹與徹底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與興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在問題鏈導向中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與創新思維,進而有效做到“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
參與式互動,讓學生真正成為思政課主體
“在晉老師的課堂上,互動很多,每個人都有陳述自己意見的機會。思想的碰撞,是老師課堂的一大優點!”2017級自動化專業學生楊光通這樣評價晉利珍的思政課。
晉利珍通過三種方式,實現了學生的全員參與、主動參與和有效參與。第一,她運用手機軟件“學習通”事先設計好問題,實現了課堂的線上全員參與互動,包括隨堂測驗、重點難點問題開放式討論、對重要文獻閱讀的讀后感,結果及時呈現。課堂反饋及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明顯提升。
第二,通過課堂比賽展示學生實踐教學成果,提高了學生參與互動的有效性,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打造了滿足師生雙方獲得感的共建共享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第三,針對課堂上的重要知識點,她通過設置搶答環節,增加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現了師生之間及時的溝通與互動。
2017級財務專業學生劉冬學說:“晉老師的教學新模式,讓我們從‘低頭族’變成了‘抬頭族’,環環相扣的教學鏈條讓我們必須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與課后復習?!畬n}化設計’讓我清晰地認識到教材的架構,重點被鮮明的突出;‘問題鏈導向’讓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學些什么,該掌握些什么;而‘參與式互動’更是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積極性,不管是課堂的搶答、課后的筆記還是線上對文獻和重點問題的討論,我們都樂于積極參與。在我眼里,這樣既能打牢我們的理論基礎,又能培養我們家國情懷、信仰信念的課堂,就是‘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