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除了聽不到,什么都能做到”
── 70名聽障大學生演繹《東方的武韻》背后的故事
本報記者 姜凝
在全國第十屆殘運會暨第七屆特奧會開幕式表演中,有一個特殊的節目:一支由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70名學子與東麗區肢殘人輪椅太極隊10名隊員組成的表演團體,成功演繹了名為《東方的武韻》的精彩節目。 觀眾們不知道的是,這些殘障人士均為第一次登上如此大型的舞臺。背景音樂激蕩人心,但70名聽障大學生的耳邊卻一片寂靜;舞蹈需要精準踩點,70名表演者卻只能靠記憶與眼睛時刻追隨場邊16名手語老師去完成每一個節拍。在短短50多天里,他們在手語老師的帶領下,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手語老師中,除了4名專業手語老師,其余12名手語老師均是由天津理工大學校工會選拔上來的優秀青年教師,之前也都沒有手語基礎。
“我們是在選拔上來之后才接觸手語的。從7月3日正式開始訓練,我們12名手語老師和70名學生是同時進行動作學習的。”天津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副教授李紅艷告訴記者,“作為輔助聽障學生的手語老師至關重要,因為作為引領學生表演的靈魂、掌握整場表演韻律節奏的指揮者,我們只有掌握了動作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練習。所以,老師們在課后下苦功去練習手語、記動作,彩排中也是邊學邊用。在集體訓練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手語老師帶領。但是在分組練習的過程中,除了表演手語整齊劃一外,老師們也會努力學習一些日常交流手語跟學生溝通。需要大篇幅交流的時候,我們還會采用寫字的方式交流。”李紅艷說,雖然不是專業老師,也沒手語基礎,但為確保演出任務的順利完成,在專業手語老師的指導下,大家克服困難,利用休息時間邊學邊教,把握音樂節奏的每一個重點環節,做到學深悟透;堅持不懈,統一手語動作,練習手語基本功,掌控韻律節點的每一個突出動作,做到融會貫通。
“手語老師的練習質量直接影響學生表演。可以說除了奧運會,全國很少有這樣大規模聾人表演的經驗。如今,呈現的表演效果真的非常不容易,需要極強的集體凝聚力和敬業精神,才能達到。”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院長姜琨說。
“我們不能像健全人那樣很好地掌控音樂上的節奏,所以想要所有人把動作做到整齊劃一,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幸好有很多手語老師,他們就像我們的雙耳,幫我們‘聽’見音樂,我們也通過不懈努力,跟著老師指揮的節拍將動作做得越來越統一。”回首一個多月的彩排生活,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產品設計專業2017級學生孫廣宏說。
來不及過多回味開幕式表演的精彩,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的18名聽障學生已投入到閉幕式《風酥雨憶》舞蹈表演的緊張排練中。“我是天津人,能在家門口迎來專門為殘疾人舉辦的運動賽事,而且能作為演職人員,第一次參與到這樣大型賽事的表演中,我感到很榮幸。”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設計學類專業學生楊凝說,這次的表演,也是代表了聽障群體站在臺上展示自我,“我們會用最好的表現展示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的風采,這次經歷也會化為我將來在學習上生活上積極前進的動力,同時也希望通過此次表演告訴大家:我們除了聽不到,什么都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