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周的醞釀,即日起推出‘老徐牌’雙語學‘習’2.0版本,分別由漢語版、雙語版、英語版三部分構成。今天推出第一期,雙語學‘習’——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近日,徐德偉的一條朋友圈再次引起他的學生和圈內同行的關注,學生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文明交流和互鑒觀點的同時記憶單詞,同行們則對徐德偉的翻譯發表自己的見解,好不熱鬧。
小小朋友圈 思政大課堂
“2018年,全國教育工作大會召開不久,我就考慮教育大會精神會不會成為考試內容,便開始試著總結相關詞匯。推出了第一個系列‘習近平談教育’,包括教育強國、科技興國等8個專題,沒想到學生們非常感興趣,于是雙語學‘習’專欄就一直堅持到今天。”談到做專欄的初衷,徐德偉這樣說。
一年來,徐德偉圍繞著國家發展中的大事,堅持更新,相關專題涵蓋了社會、經濟、法律、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中國夢”“改革開放”“京津冀一體化”“雄安新區”“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專題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2018級計算機1班學生何天說:“有了特殊的語境,記單詞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比如,opportunity(機會、機遇)這個詞我就是在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大學生‘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自己的際遇,自己的使命’這句話中記住的。原本需要死記硬背的單詞有了更加深刻的意義,同時,總書記的寄語也不斷激勵我們,更加努力認真地學習。”
為了讓專欄內容更加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徐德偉對每天發布的內容都要精挑細選,兼顧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學生的興趣點。一段話的翻譯通常要經過反復推敲,他朋友圈中遍布全國各地的英語教育同行和英語學習者也加入討論,再次提升翻譯的準確度。
很多學生將“雙語學‘習’”作為英語學習的重要素材。徐德偉說:“新時代,英語學科教育目的也在轉變。二十年前,我們學英語是將西方的文化引入進來,而現在的學生學習英語還要將中國的文化傳遞出去,在更大的國際舞臺上,用英語為中國發聲,用外國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他們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歷史、政治、文化,更要了解如何用英語來表達。”
英語課堂里的“中國元素”
從今年10月開始,徐德偉的英語課上增加了一個新環節——“雙語學‘習’”進課堂,每節課前十分鐘,由兩名學生翻譯并講解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經過一年的“熏陶”,以前覺得“高深”的政治詞匯已經逐漸熟悉,講解起來也越發得心應手。
學生們已經越來越熟悉徐德偉英語課上的“中國式”表達,而且這些內容更加受到大家的歡迎。
每次備課,徐德偉都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和生詞,尋找其中能與思想政治內容的結合點,并以自然而巧妙的方式呈現在課堂上。
比如在講到astronaut(宇航員)一詞時,他又給出了taikonaut(中國宇航員)。徐德偉說:“這個詞是在中國人進入太空后,在其他國家的報道中出現的。”由此,他引申出對文化自信乃至于“四個自信”的講解。學生在他的啟發下,很快掌握了“四個自信”的英語表達。
“以前覺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這樣的詞是非常難翻譯的,在徐老師的講解下我們發現,原來都能用已知詞匯來表達。”一個學生說,徐德偉要求學生上課回答問題不用舉手,越來越多的學生敢于嘗試、敢于表達,經常是大半個班的學生站起來一起回答。
歷史與政治也是徐德偉的興趣所在,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他一直努力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堂。徐德偉說,新思想為英語課堂注入了新活力,在家國情懷的感染下,在人文素養的熏陶下,在文化自信的激勵下,學生們愛上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英語課堂有了中國魅力。
Tips:“一帶一路”倡議英文表達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開始叫“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讓人聽起來有點“吞并他國市場只為中國服務”的意思,所以現在國家用的是“一帶一路”倡議,大家千萬別再說國家戰略了哦!“四個自信”的英文表達是“the 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順序不要弄錯了呀!
——徐老師
本報記者: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