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展覽舉辦。我校聾人工學院學生的藝術設計作品參展,指導教師劉虹向記者介紹學院未來智造設計工坊的情況,報道如下:
5月6日,成都東郊記憶,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展覽在此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43個團隊參加本次展覽。
“孩子們雖然聽不見,但他們對顏色更敏感,萬花筒是他們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展覽現場,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未來智造設計工坊的指導老師劉虹向川觀新聞記者如此介紹。
在熱鬧的會場,一塊特別的海報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星空背景的畫面中間是一個各種手勢組合成的巨大愛心,四個角上寫著“聾健融合”。這些手勢代表著26個英文字母,組成的愛心表達了最美好的祝福。
這是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未來智造設計工坊的展區,帶隊老師劉虹說,工作坊是2018年成立的,團隊里共有十幾位同學。目前工作坊已經完成了包括的萬花筒在內的不少藝術設計項目。“我們的團隊既有聽障同學也有健聽同學,在團隊協作中他們會發揮各自的優勢,不少健聽同學也會主動學習手語來更好的相互交流。”

劉虹指著展區內的萬花筒說“工作坊和很多公司及政府都有合作,這個萬花筒是我們其中的一個項目,這些精美的萬花筒都是聽障同學們自己設計的。”
美輪美奐的萬花筒仿佛打開了一個個奇妙的小世界,今年研一的聽障同學梁一帆也參與了設計,她告訴記者“設計萬花筒最難的部分其實是搜集資料,萬花筒好像隨處可見,但其實能搜索到的資料并沒有想象中豐富。”
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了慢慢摸索、不斷嘗試的漫長過程才最終讓這些奇幻瑰麗的萬花筒和大家見面。
團隊的指導老師韓聰聰告訴記者:“工作室就像一個銜接學校與社會的橋梁,讓同學們提前適應社會,對我們聽障同學找工作有一定的幫助。”
萬花筒是聽障同學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是普通人了解聽障同學的一個窗口,聽力的缺失并不影響他們燦爛的笑容和廣闊的創造力,而通過自己的奮斗,發揮創新,為社會貢獻更多美好不僅是本次展覽的主題,更是時代對當今大學生的期許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