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黨史,百年輝煌;百年歷程,百年智慧。這部百年黨史就是一本鮮活的思政課教科書,要講好黨的百年故事、發揮黨史育人作用,首先要把握住思政課主陣地。如何充分挖掘黨史內容,將黨史融入《馬克思主義原理》《形勢與政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成為思政課教材的重要內容,是思政教師一直在研究探討的課題。本報邀請5位來自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教師,談一談他們如何用黨史學習理論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用黨史鮮活素材創新思政課教學實踐,最終用黨史厚植學生青春理想信念的根基。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研室孔祥潤:立足馬克思主義理論 闡釋中國實踐
黨史的內容博大精深,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史中的重大理論成果,它們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高度統一。一方面,它們立足于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現實狀況,直面時代性的問題,利用時代性的條件,推進時代性的實踐,并取得時代性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們既指導了時代性的偉大實踐、取得了偉大成就,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同階段的理論成果。
高校本科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簡稱“馬原理課”)同樣也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高度統一。要想教好這門課,既要抓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特性——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人民性和發展性,又要抓住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及獲得的實踐成果。既要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分析中國的“實踐”,又要利用發展著的“實踐”闡釋發展著的“理論”。
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深刻的實踐關切,是黨史教育融入馬原理課教學的方法論基礎。以黨史中最新的重大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馬原理課教學為例,應力求做到:
第一,正本清源。從馬原理導論中“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出發,緊扣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發展性”,講清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讓學生在這一點上形成高度的理論自覺。
第二,實事求是、史論結合、比較闡釋。從馬原理中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等理論出發,在縱向對比中講清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物質基礎: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貧困是無產階級面對的最大現實,這也構成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的物質基礎;現當今,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面對的最大現實,這也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物質基礎,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物質基礎。
第三,用現實活化理論,用理論照亮現實。從馬原理中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唯物主義歷史觀等理論出發,闡釋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部分,它來自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自然地理狀況是貧困人口面臨的現實狀況,黨領導人民因地制宜開展脫貧實踐,各項脫貧實踐鑄就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整個過程就是在現實中不斷活化脫貧的“理論”,又用新的理論照亮“脫貧”的實踐。
形勢與政策教研室王青山:讓歷史照亮未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形勢與政策》是一門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課程,也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的核心課程。因此,形勢與政策與其他幾門思政課相比,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教學內容因時而異。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起始之年。站在新起點,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通過黨史學習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都十分必要。
下面以本學期《形勢與政策》課經濟與社會發展部分中的“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專題為例來做一下分享。
實現國家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神圣使命。而制定發展計劃和規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表現。去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帶領青年學生一起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引導青年學生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是本學期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
我們把對“十三五”的回顧擴大到對過去十三個五年規劃(計劃)整體的梳理總結,把十三個五年規劃(計劃)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軸上,放在百年黨史的時間軸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其中,從“一五”到“五五”,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5個五年計劃,奠定了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基本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從“六五”到“九五”,是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4個五年計劃,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解決了人民生活的溫飽問題,實現了總體小康的戰略目標。從“十五”到“十三五”的4個五年規劃(計劃),勝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引導青年學生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標。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王俊橋:革命文化融入“綱要”課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
準確理解革命文化的基本內涵是綱要課強化革命文化教育的首要前提,概況起來講就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基石,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是中心,求真務實的創新思維是關鍵,知行合一的實踐原則是基礎,攻堅克難的斗爭精神是依托,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是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教育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這既鮮明指出了新時代黨員應當具有革命者的精神氣質,同時又指明了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跨越時空的時代價值。而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需要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所創造的革命文化中去尋找和挖掘。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歷史是革命文化表達和呈現的主要載體。《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主要內容就是講述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因此,對大學生進行革命文化教育是發揮綱要課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也是體現綱要課性質的應有之義。
要充分把握革命文化融入綱要課,我從以下方面入手實踐:一是從黨史故事中挖掘革命文化的有效元素,讓大學生明白故事背后的深刻哲理,內化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動力。如:井岡山時期的朱德傳奇、長征中的方志敏用生命捍衛信仰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的八百勇士英勇抗擊日寇捍衛國家尊嚴的故事等。
二是采用實踐教學法,用好天津歷史文化資源,讓大學生在學思踐悟中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浸染,進而增強大學生對綱要課的價值認同。如講述第四章“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時,可讓學生去參觀周恩來創建的覺悟社舊址,深入了解天津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早期馬克思主義傳入天津過程中所作的貢獻以及李大釗在天津幫助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的過程和其活動軌跡。講述第五章“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時,可以選取我黨的重要歷史人物周恩來作為代表。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周恩來在開拓革命新道路中的貢獻以及他的高貴品格和豐功偉績,可組織學生參觀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通過一張張生動的圖像、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樁樁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可使學生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周恩來所處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年代,深入認識周恩來在大革命艱難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不懈追求,認識長征時期的周恩來對毛澤東極力支持的過程以及周恩來鄧穎超之間的革命友誼和堅貞愛情。用心打造這樣的歷史場景感課堂,可增強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使命擔當、歷史責任感,自覺地向周恩來這一偉大人物看齊。
天津名人故居眾多且保存完好,是學生社會實踐的理想之地。大學生可對這些故居展開調研,通過專題研究、查閱資料、搜集名人軼事、探訪歷史見證者、撰寫實踐報告、交流心得體會等方式,了解名人故居背后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和為社會、為國家作出的貢獻。這樣的實踐教學既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又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他們的實踐探索能力,與人溝通技巧、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協同合作意識、文物古跡開發和保護意識等等,都會有很大提高。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研室張純剛:創設歷史情境 深化理論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作為一門集中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講授和學習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史帶論、史論結合,尤其是結合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講活講清理論的形成發展和精神實質。
理論學習是相對枯燥的,理論講授必須充分考慮受眾特點。今天我們在課堂中所面對的大學生已經是“00后”新青年了,他們出生、成長在二十一世紀,對歷史往往缺少切身的體驗感。誠如著名學者任繼愈教授所言,“只有歷盡災難、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人,才有刻骨銘心的‘翻身感’。經過百年的奮斗,幾代人的努力,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這種感受是后來新中國成長起來的青年們無法體會得到的,他們認為中國本來就是這樣的。”在這種情況下,理論講授就不宜照本宣科、抽象講解,而應盡可能創設或再現歷史情境的真實感,活化歷史,以生動畫面的形式把青年學生帶回歷史情境,引領學生在鮮活的歷史張力中感受理論創造的內在邏輯。
比如,在講授毛澤東思想時,就可以通過人物立體化、情境具象化等方式活化歷史,使講解更生動。一方面,可以結合傳記、畫傳資料,展現毛澤東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包括家庭熏陶、讀書開蒙、修學儲能、社會經驗、政治思想等方面,在給學生呈現立體人物形象的同時,展現青年時期毛澤東成長成熟、尋求真理、確立信仰的過程,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在作為抽象理論成果的毛澤東思想與毛澤東這一立體的人物形象之間建立起具體的經驗感知,拉近情感距離,從而更好地促進理論學習。另一方面,要善用多樣的活化歷史資料,以圖像、影像的方式呈現具象化的歷史情境。如畫傳中的珍貴圖像、紀錄片中的原聲影像、歷史場景或物件的照片等,這些資料能夠在抽象感知之外建立具體的真切的認知,構成多源信息強化認知,進而增強對理論的知曉度和認同度。
黨史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重要基礎,學好黨史能夠幫助我們以史為背景、為材料來理解理論,明確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摸索凝練理論的艱辛過程。歷史有長度,還有寬度、厚度、維度,更有溫度。當我們建立起歷史切身感的時候,也便能夠真切地用心去感受理論之偉力,感受篳路藍縷創業之艱,體會今朝輝煌來之不易,進而明確初心使命矢志踐行。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室楊凡:以演進之文明精神揭示黨史之進步意義
簡單地說,歷史就是過去的人和事。但又并非所有過去的人和事都能成為歷史。能夠真正成為歷史的,應該是那些具有精神意義與文明價值的人和事。這正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第五章“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發揚中國革命道德”和建設“社會主義道德”之間的內在邏輯。深挖這一章節中的黨史意義,便不難發現,將黨史放入到整個中國文明的大歷史中予以觀察,方可見其淵源流傳的精神脈絡;而將整個中國文明的大歷史聚焦到黨史中予以審視,才可知其日日維新的文明品格。
于是,我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整個中華文化的三階文明。通過變化發展的天理、性善信善的仁性,以及至誠至樸的人文等傳承性視角透析三者之間一脈相承的精神共性,進而以實踐對知行二元的超越、人民對私家私產的超越,以及徹底革命對有限變革的超越等超越性視角,解析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對于傳統中國文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偉大復興,力圖將此五千年來中華文明精髓打通打并,以數千年中華燦爛文明為背景,映照今日中國之文化自信;又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號角,回響古往今來中華文明之歷久彌新。在價值論上,秉持以今帶古、熔古鑄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僅是對數千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更是對這一文明傳統的系統性開拓和躍升,開拓于人民創造的豐饒沃土之中,躍升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認識論之上。
教學方法上,除了理論講授以外,我開辟“師生共講”環節,通過親自設計并制作海報獎勵學生的方式,鼓勵并引導學生走上講臺,就其所理解的某一個知識點,另擬題目,再做講述。如以《延安文藝與時代精神》為選題,邀請學生共講文藝黨史課,并考慮通過延安精神再思、延安音樂賞析、延安攝影研讀、延安版畫鑒賞、長安畫派解讀、延安文藝的當代實踐等具象化、情境化的互動,再現延安文藝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借此達到砥礪切磋、師生共情、重溫黨史、賡續文明的目的。與此同時,本學期已邀請天津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李紅艷副教授在學生課間休息之時,教授由其自創的“黨史課間體舞”,將“以體育人”“以美育人”融入“以德育人”的過程中。截至目前,已經引入黨史課間體舞之《少年》《青春恰時來》《各族兒女心向黨》以及《不忘初心》等經典曲目。總而言之,在我看來,黨史學習教育的方法和目的,就在于用年青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年青人所應當知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