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文東(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以此為指導,筆者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基礎,以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保障,以不斷擴大文化交流互鑒為契機,以繁榮發展文化產業為支撐。
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基礎
(一)旗幟鮮明地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制度化,并將其列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建設的首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科學總結我們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推進意識形態各項制度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作出制度化規定,并上升到根本制度的高度,明確規定了這一根本制度的具體內容、實現路徑。
(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黨中央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新時代文化建設要始終堅持把握時代需求,回應時代課題,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為新時代中國發展服務,不斷滿足人民對新時代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構筑和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二、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保障
(一)加強頂層設計,確立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框架。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將文化提升到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就文化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了深刻闡述。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一論述體現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落實制度構建,搭起文化體制的“梁”和“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包括《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兩個效益”相統一、媒體融合發展、文藝評獎改革、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形成了文化體制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搭建起了文化體制的“梁”和“柱”。
(三)多措并舉,推動主流輿論引導力顯著增強。《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中央廚房”建設為引領,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構建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媒體集團。《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推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以法律形式規范和界定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責任和義務,將公共文化建設納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同時,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多措并舉的改革釋放了創新活力,文化市場繁榮興盛,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壯大了主流輿論影響力,增強了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
三、以擴大文化交流互鑒為契機
(一)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中國堅持以開放的胸襟和姿態迎接世界多樣文化的交流,包容性地借鑒汲取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辯證地看待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多樣選擇,在文化交流與互鑒的過程中實現真正的自信和強大。比如,倡導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與各國就治國理政、維護文明多樣性、文明傳承與發揚的青年責任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舉辦亞洲文化嘉年華、亞洲文明周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有力促進了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與互鑒。
(二)加快文化走出去,多渠道講述講好中國故事。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推動文化“走出去”。 借助G20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合組織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等多個國際重要場合,以主題演講、署名文章、特色美食、場館風格等形式,以生動的語言、鮮明的表達、國際的視角,在世界上掀起強勁的中國風,推進中華優秀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全面提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被譯成多個語種,在海外各界引發熱烈反響,中國理念、中國制度、中國方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理解和認可。
(三)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傳播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打造外宣旗艦媒體,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成功啟播,人民日報社實現主要英文社交媒體平臺全覆蓋,新華社稿件被引用總量在世界主要通訊社互引統計中名列前茅,中央電視臺海外整頻道用戶超過4億,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初步構建起了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極大提升了中國國際話語權。
四、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支撐
(一)推動文化產業邁向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培養經濟增長新動能。文化產業邁上高質量發展道路,文化產業總量規模穩步增長,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市場主體持續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在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服務治國理政大局、滿足人民新時代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提升中國文化品牌影響力,確保高質量文化供給。在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過程中,新興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應運而生,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優質豐富,品牌戰略正在生效,優秀產品不斷涌現,各大文化品牌注重將正確的價值導向、藝術情感和市場意識充分結合,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了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三)促進文化產業走出國門,在國際競爭中壯大中國聲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構建以擴大市場份額和國際影響力為導向的企業發展戰略。認定和培育一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舉辦國際文化產業交易博覽會,推動國產優秀文化產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以良好形象展示中國氣度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