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是我生長的地方,也是我為之奮斗的城市。
從明成祖朱棣賜名這片土地為“天津”,到清末西方列強在此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1949年1月15日,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這片土地又迎來新的生機。1400萬勤勞的人民在這里建設文明之都,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的天津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成為改革開放先行區。
天津,從來都不短嘴兒。
天津人對美食的心態,那是拿捏得穩穩的。
糖堆兒、熟梨糕、煎餅馃子、鍋巴菜、卷圈兒、獨流老醋、沙窩蘿卜、狗不理包子、楊村糕干、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天津的小吃與特產數不勝數,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城市特色風貌在美食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什么時候都一樣。
為應對突發疫情,天津立即啟動群眾生活供給保障聯動應急響應機制,發動大型批發市場、超市、菜市場等市場主體提前組織貨源,加強備貨,肉蛋菜等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吃喝用度都不缺,老百姓心里踏實。
隨著天津這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封控區和管控區陸續有序解封,居民們走出家門,買年貨、掛燈籠、過春節……充滿煙火氣的日常生活讓很多人濕了眼眶。
天津,從來都不差事兒。
奧密克戎襲擊津城,市委、市政府把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迅即展開封控管控工作,堅決阻斷疫情傳播渠道。
寒風凜冽的冬夜,一個個核酸檢測釆樣點被快速搭建,燈火通明處那些忙碌的身影,成了夜空下最亮的星。
天津,從來都不怕事兒。
這是座英雄的城市,這里有英雄的人民。
作為曲藝之鄉,別看天津人平時愛貧嘴說段子,可是嚴肅起來,比誰都認真。
平日里,津城就不斷涌現出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的凡人英雄。
勇救落水兒童的路人夫婦,奮力制服持刀歹徒的退役軍人,不懼火情沖入濃煙區營救老人的物業巡邏員,大貨車連環相撞事故中及時解救傷員的過路村民,勇擒狡猾盜車賊的外賣送餐員,協助民警智擒竊賊的人民教師……
遇到大事兒,更是全民義無反顧地往上沖。
在天津,有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張伯禮院士,有被譽為天津“福爾摩斯”的張穎等一大批疾控專家,還有許多深夜依然奮戰在核酸檢測采樣點的“大白”,在市委一聲號令下迅速集結、星夜出征的下沉干部,以及扶老攜幼、互相鼓勁的熱心市民們……他們中,有黨員,有志愿者,有企業經營者,有文藝工作者,還有許許多多不知姓名的普通老百姓。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就是這些“凡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有力組織下,識大體、顧大局,謹慎、嚴肅而又團結、樂觀地答著這道“考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生于斯時多幸運,愿得此身長報國。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溫情堅守中,我更加熱愛這座我為之奮斗、為之自豪的城市。
(作者:天津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安全工程學院輔導員萬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