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面總結了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奮斗的‘十個堅持’寶貴歷史經驗。在‘十個堅持’精煉的60個字中,只有一個詞出現了兩次,那就是‘創新’。這寶貴的歷史經驗也為學校發展指明了方向。”天津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劉東志日前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2022年,天津理工大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持續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圍繞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這條主線,扎實開展“迎盛會、鑄忠誠、強擔當、創業績”主題學習宣傳教育實踐活動。
劉東志說:“天津理工大學將以創新為引領,在‘大思政’格局構建、學科群建設、教風學風建設、綜合實踐平臺建設等方面打造出更多的‘天理樣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在知行合一上開拓創新
“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是今年工作的一條主線,學校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入開展對黨、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忠誠教育,引導廣大師生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從政治、思想、組織三個方面持續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劉東志說。
今年,天津理工大學將不斷加強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突出政治訓練、忠誠教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全面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作用。聚焦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師生的價值認同、使命認同。繼續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工程,持續打造“百佳黨日”品牌。創新培訓方式,完善“融通實訓”“融匯研習坊”“柔性交流鍛煉”等培訓教育、實踐鍛煉平臺,促進年輕干部多崗位鍛煉、快速成長。
抓實教風學風建設 夯實改革創新之基
2020年,天津理工大學啟動“教風學風建設年”活動,“以優良黨風帶教風端學風”,通過實施“強基固本”“立德鑄魂”“清朗學風”三大工程,在全校上下樹立“重德重能做人、求實求新做事”的良好風氣,為建成高水平教學研究型理工大學凝聚廣泛思想共識。
劉東志說:“‘教風學風建設年’活動已經持續開展到第三年,每年都有不同側重點。今年,我們將堅持發揮黨風引領作用,把教風、學風一體推進,提煉總結具有天理特色的教風和學風標準,創出‘學生公約’‘教師公約’,營造重教尚學良好氛圍。”學校將以開展優秀課堂觀摩、經驗交流研討、專家講座等活動為抓手,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全力打造“清朗學堂”,組建公益講師團,面向廣大學生開設朋輩輔導云端課堂和線下學業輔導,營造清朗新風氣。持續壓實學業誠信教育,筑牢誠信基石,增強青年學生的志氣、骨氣、底氣。
建設多樣實踐平臺 打造五育并舉天理新格局
“我們正在創新打造多個學生實踐中心,包括美育實踐中心、明理農場、明理工廠、智慧中心等,真正將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更專業、自主的綜合性實踐平臺。”劉東志表示,學校以多個中心建設為抓手,持續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育人格局,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今年,學校將依托美育教研中心和美育實踐中心,進一步豐富美育特色課程與美育課外實踐活動,開展“光芒美育”周末舞臺、美育實踐課堂活動。發揮學校資源優勢,助力“雙減”落實落地,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勞動教育體系,建設“明理工廠”校內勞動教育基地,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依托“明理農場”拓展勞動教學和實踐外延,開展常態化服務師生便民蔬菜義賣活動。劉東志在采訪中表示:“學校堅持把勞動教育‘融入日常,做在經常’,通過宿舍文化建設、設置校園責任區等方式,讓學生真正感受勞動精神;從了解學校的每一條道路、每一幢建筑開始,讓學生真正體會校園文化。”
關于智慧中心建設,劉東志介紹:“未來的智慧中心將更多地服務于新工科建設、滿足學生專業實踐的需要,比如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專業內容的實踐以及參加各類創新大賽都可以依托這個實踐平臺,學生可以建設自己的專業生產實驗室。”
對標國家發展需求 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
春季學期伊始,天津理工大學舉辦了改革創新發展論壇,各職能處室和學院的黨政主要負責人會聚一堂,圍繞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開啟交流和頭腦風暴。劉東志介紹:“學科群建設是學校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工作,比如將材料、化工、環境相關學科,微電子、電氣工程、計算機等相關學科,公共管理和語言文化相關學科,整合起來,相互支撐,打通學科建設的壁壘,尋求新的發展方向。組織這樣的交流,有助于學院間信息交換,啟迪干部思想,更進一步找到彼此合作的契合點。”
學校不斷深化本科教育綜合改革,以“雙萬計劃”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抓手,持續強化專業建設,提升專業建設水平;結合我市“1+3+4”產業體系,瞄準天津市高端裝備、集成電路、新能源等12條產業鏈對創新型復合人才需求,進一步優化調整專業設置;推動新工科建設,搭建新工科實踐平臺;加強新工科、新文科教材建設,形成學校新工科、新文科教材體系;持續深入開展實踐平臺建設與實訓資源共享,聯合企業共建大學生創新示范實驗室;加快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建設多學科交叉的現代產業學院,推進建設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
劉東志表示:“我們要把大企業請進來,共同參與學院和學科的建設,從基礎課到專業課再到實踐課,邀請企業參與,真正融入教育教學中,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真實的項目研究中。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也要在人才培養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上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