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近日,機械工程學院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開展了“智慧課程建設”專題教研活動之“AI助力深挖課程思政元素,數智賦能課程思政教育創新”實踐研討會。
教學團隊圍繞AI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展開了熱烈討論。青年教師們分享了使用AI助教的切身體驗,表示AI助教不僅顯著提升了備課效率,更能幫助教師把握學生在各知識模塊的掌握度,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工程制圖》主講教師王曉菲分享了AI在教學設計中的實踐成果。依托《學習通》的多模態學情分析平臺,AI系統實時采集并智能解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構建個性化學習畫像,精準識別每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短板;將AI技術深度融入課程設計全流程,打造“精準診斷——智能生成——個性指導”的新教學范式,構建AI賦能的智能化教學設計體系,為每位學習者動態生成個性化的最優學習路徑。同時她演示了《工程制圖》在知識圖譜及思政圖譜的建設歷程和成果、智能數字人、AI快速生成個性化教案等AI融合實操,為教學注入了新活力。

學院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AI技術正在引領高等教育的歷史性變革,重塑著教與學的整體生態。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既要主動擁抱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更要深刻認識到自身角色的轉型升級——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智慧學習的設計師和引領者。通過AI技術的深度應用,我們能夠實現教學質量的躍升和育人效率的倍增。技術始終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AI可以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但永遠無法替代教師的情感溫度和育人智慧。我們要以辯證的思維看待技術應用——既要充分借力AI賦能教育創新,又要始終堅守教育的本質,在技術與育人的平衡中開創高等教育新局面。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將聚力打造“AI+課程思政”教學創新共同體,通過“三個融合”實現育人模式轉型升級:一是推動智能技術與價值引領的深度融合,構建數字化思政教育新范式;二是促進人工智能與教學藝術的有機融合,打造兼具科技力與人文性的智慧課堂;三是實現數據驅動與因材施教的創新融合,建立精準育人新機制。以技術賦能、思政鑄魂為核心理念,著力構建有情感溫度、有智能深度、有育人效度的新時代教學模式,為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