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為落實教育部、市委市政府相關工作要求,天津市教委做出了全市大中小學、幼兒園2020年春季延期開學的決定。市教委要求,各學校要科學制定特殊時期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方案,堅持“停課不停學、學習不延期”原則,指導學生在家期間的學習活動。
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天津市高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聯(lián)盟成員侯靜婕以“在‘停課不停學’“中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隱性教育優(yōu)勢”為題撰寫了理論文章,這篇文章同時被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轉載。

青少年正處于人生中的“拔節(jié)孕穗期”,需要精心培育。思政課在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質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面對疫情當前,延期開學的新形勢和“停課不停學、學習不延期”的新任務,廣大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因時而動,因勢利導,及時探索符合當前實際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保證思政教育工作及時、有效地開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的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八個方面的統(tǒng)一。這“八個統(tǒng)一” 既是對以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總結,也是立足問題意識,推動思政課程進一步完善的重要方向標。“八個統(tǒng)一”內涵豐富,各有側重。其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強調的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式的改革,著力于將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與靈活的滲透式教育相結合,最終達到使思政教育意圖內化于學生的心靈,外化于學生的行為的目的。顯性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否認,這與我們黨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的原則相適應。同時,隱性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隱性教育凸顯兩個特性:第一,隱性教育的載體易于提取,分布廣泛。于是,教師將采取豐富多樣的形式和技術手段,與學生進行更為及時活躍的信息互動;第二,隱性教育的效果更加持久,深遠。學生總有一天會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卻不會走出自己的生活場景。那么,教師將寓教于學生的生活中。特別在當前,與顯性教育的形式相比,采用隱性教育更易于教師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使思政教育超越空間和時間,時時在場。
共抗疫情,思政教育工作一刻都不能耽誤。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楊凡老師已經開始探索抗疫時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及時將思政課堂搬到了微信朋友圈,引申到學生的生活場景中,積極調動學生“停課不停學”的熱情,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楊老師通過每日分享、點評同學們的書法繪畫作品、廚藝手工展示,直播俯臥撐運動等方式,寓教育內容于文藝抗疫、室內健身抗疫和生活小技能抗疫等“花式抗疫”的形式中,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安心居家抗擊疫情,積極樂觀共克時艱。楊老師堅持“貼近學生思想,走進學生生活”的原則,充分調用學生的自覺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的日常生活內容為素材,發(fā)揮隱性教育的優(yōu)勢,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注入到對學生的認識導向、價值引領和行為規(guī)范中,達到了使教育形態(tài)在學生的自我學習和生活體驗中 “隱而現(xiàn)”的效果。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 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 國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才,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建設,關系到國家的繁榮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談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和期待。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教師和學生是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兩個要素。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隱性教育的優(yōu)勢,在增強學生的課程獲得感,提高學生的教育認同感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大學教育的對象是一般是青年學生,正處于人格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和個體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的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應充分重視青年學生的心理特點,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學生的個體實踐中,讓學生在切身的生活體驗中去領悟和踐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給出了認識發(fā)展的一般路徑,即“認識-實踐-再認識”。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青年學生并非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他們來自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因此認知狀態(tài)也不盡相同。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形成了相關的經驗認識。那么,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利用已有的隱性教育資源,在關注學生生活,觀察學生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模式的基礎之上,將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入到學生所面對的實際問題中并加以指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入到學生的日常成長中并加以引領,最終促進學生的認識發(fā)展和思想素質提高。我國著名的現(xiàn)代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因此,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隱性教育的優(yōu)勢,在生活實踐中對學生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積極的啟迪,讓學生在其中體悟思想的變化和收獲,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心,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另一方面,學習和傳播是一場雙向的對話交流過程。教師是思政課教學的主導,學生是主體,師生關系構成了教學過程中的基礎關系,而師生互動的根本是心理的相互作用。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共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充分發(fā)揮隱性教育優(yōu)勢,需要高校思政教師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質, 發(fā)揮好榜樣的引領作用,同時也需要高校教師積極運用新媒體手段,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互動,體現(xiàn)教育情懷,建立和諧而富有溫度的師生關系,提升思政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面對當前形勢,廣大教師應及時調整思路,變被動為主動,將“停課不停教、不停學”視為探索思政教學模式的契機。通過方法創(chuàng)新來突出思政教育的時效性,重視思政教育的實效。思政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要培根鑄魂,立德樹人。做好延期開學期間的思政教育工作,一方面需要及時調用、推廣優(yōu)質過硬的思政網絡課程成果,另一方面必須充分挖掘社會大課堂中的隱性教育資源,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統(tǒng)一起來。結合當前實際,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應做到立足于學生生活,扎根于學生生活,將學生的生活主場轉化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充分發(fā)揮隱性教育的優(yōu)勢,把思政教育的內涵滲透、播撒到學生的生活情境中,春風化雨,落地生根。
侯靜婕,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天津市高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聯(lián)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