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語言文化學院實踐團赴雄安新區白洋淀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走訪雁翎隊紀念館、嘎子村地道戰遺址等紅色教育基地,調研紅色文旅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模式,感悟抗戰精神內涵和鄉村振興成就,切實增強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意識。
調研鄉村治理,洞察振興密碼
實踐團深入黃灣村開展調研,先后走訪村史館、榮譽室和智能化管理平臺,全面了解該村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實踐團重點學習了紅色基因傳承成效:女子民兵連在抗洪搶險工作中勇挑重擔、退役軍人服務站為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務等等。隨后,實踐團參觀了由老宅改造的特色民宿和80畝巾幗農場。民宿采取集體統一運營模式,在保留鄉土特色的同時實現增收致富;巾幗農場通過土地流轉和共享經濟模式,打造出“農業+文旅”的生態發展新樣板。大家通過現場學習走訪,深刻體會黨建引領、科技賦能、產業融合給鄉村帶來的變化。

用腳步丈量民情,以數據記錄鄉村
實踐團對當地居民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從村民對紅色歷史文化的認知與感受、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紅色文旅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以及對鄉鎮發展的意見和期望等多個角度開展調研。根據問卷數據統計,實踐團了解到紅色文化在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清晰地掌握了村民的實際需求和期望,為后續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實證。

重溫抗戰歷史,弘揚愛國精神
實踐團先后參觀雄縣紅色文化展覽館和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在雄縣展館,實踐團通過文物史料和模擬地道,切身感受抗戰軍民英勇斗爭的歷史場景。白洋淀紀念館生動展現了雁翎隊蘆葦蕩里抗戰的智慧戰術和愛國精神。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進一步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使命的信念。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使學院學子對紅色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有了更直觀的體驗和理解,也為白洋淀地區鄉村發展、紅色文旅宣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議。下一步,語言文化學院將繼續開展此類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在實踐中綻放青春華章、書寫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