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學校“雙一流”建設目標,以“七新”改革為導向,以實新行動為抓手,研究生院緊密結合學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實際,聚焦優化招生選拔機制、構建分類培養體系、優化教育教學模式等關鍵環節,精心謀劃并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致力于打造具有天理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品牌,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優化招生選拔機制 構建本碩博銜接體系
科學制定招生計劃,吸引優質生源,提升博士生招生人數和招生比例,提高本校生報考率、“一志愿”報考率和錄取率,持續優化生源結構。實施“研零計劃”,支持推免生提前修讀研究生課程、提前確定導師、提前參與科研項目,提早培養科研能力,為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整合教育資源,打通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培養階段,統籌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利用“推免”“碩博連讀”等方式,貫通學校本碩博連續培養渠道。探索本研貫通式的課程體系,統一安排課程、科研實踐、管理考評,有機銜接、遞次推進、貫通融合。
強化分類培養理念 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持續推進分類培養,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選聘企業導師聯合指導研究生,幫助學生盡早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提高人才素質與產業需求的適配度,推動學校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融合。
將現代產業、創新型企業全方位參與學校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探索“專業+行業(產業)”雙導師制度,推動校企共建高水平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強化校企科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完善學位授予程序 構建全過程質量保障體系
探索建立以多元學術創新成果評價為支撐的學位授予標準,構建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差異化授予標準。學術學位側重科研創新能力量化指標,專業學位強化實踐應用能力考核。劃分權責框架,厘清導師、學院、學校三級職責,實現學位評定全流程的標準化管理,增加線上學位申報功能。
打造全過程質量保障體系,構建“招生——培養——就業”培養全流程模式,完善修訂研究生管理規章制度,涵蓋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各個環節,形成全鏈條制度保證,實現全過程質量保障,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優化教育教學模式 完善“大思政”工作體系
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把“研究”貫穿于培養全過程。持續推進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不斷探索和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加強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的交流合作,鼓勵高水平學科主動“走出去”,開展深度合作交流,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水平。
完善“大思政”工作體系,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分類開設研究生思政公共選修課。建立優秀思政示范課程項目,以點帶面,構建思政課程群。深挖學校的紅色資源,并使其融入教育教學,讓紅色基因得以傳承,使追求卓越成為師生的共同追求。
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 優化學科專業布局
圍繞“產業亟需、軍民兩用”的學校特色,集結多家頂尖的軍工院所和頭部能源智能企業,構建有組織的博士生科研與人才培養體系,著重解決當前“課題——領域——企業——導師——學生”之間匹配不精準的問題。
堅持守正創新、協調發展,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布局,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發展、釋放教育發展活力,增強教育發展的動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機制。
營造學科交叉創新生態 全面構建學科創新發展體系
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發力點,組織建設學科交叉中心試點,成立前沿學科交叉研究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為研究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切實發揮學科建設的“龍頭”作用。
推進人工智能與各學科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培養學生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專業問題的創新能力。為新時代素質教育注入新內涵、提供新動能,構建教育教學新生態,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研究生院將結合學校學科與科研優勢,探索研究生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激活產教融合新動能,建設與教育強國相適應的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全面開創學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