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陜西省寶雞市眉縣金渠鎮范家寨村千畝獼猴桃示范園內,我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創新交叉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能點花式獼猴桃授粉機器人”受邀驚艷亮相。這項融合視覺大模型、語言大模型與多級聯動執行技術的“黑科技”,在“科技賦能·助力授粉”機械授粉演示會上大放異彩。

從實驗室到田間:破解“卡脖子”難題
針對傳統授粉技術效率低、成本高,制約產業升級等問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薛萬利依托學院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積淀,聯合眉縣橫渠鎮、陜西物流集團產業研究院簽訂政產學研用協議,啟動智能點花式獼猴桃授粉項目攻關。團隊由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安雨辰,機械工程學院學生程澤宇,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學生國凌熙、陳晨等本科學生組成。團隊扎根果園向果農虛心請教,先后采集近萬條實驗數據,經過3輪實驗論證迭代,最終攻克開放環境下視覺感知、機械臂高精度定位等關鍵技術,實現授粉效率35朵/分鐘、花粉沉積量0.3μg的突破。
技術創新:計算機學科的跨界融合實踐
項目充分彰顯了計算機學科的交叉優勢,依靠隱空間知識對齊技術,開發任務驅動視覺大模型,解決復雜環境下花朵識別難題,目標感知準確率達95%以上,實現了“慧眼識花”;采用語言大模型優化人機協同動態規劃,授粉路徑規劃誤差小于0.1mm,確保了“智腦決策”;創新多級聯動執行機構,通過反向驅動模型優化花粉分布均勻性,完成了“手腳協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表示,這套系統將計算機視覺、自動控制與農業場景深度融合,為果樹智能化授粉提供了全新范式。

育人鑄魂:田間地頭的思政課
團隊將“正學風、強本領、擔使命”融入實踐。這場從實驗室到田間的接力,既是科技助農的突破,更是一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行走的大思政課”。此次創新成果正是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三全育人”體系的縮影——通過“學業導師制”“科創競賽培育”等舉措,培養出既懂算法又知農情的新工科人才。

科技報國:積極響應國家戰略
寶雞市眉縣副縣長王棟指出,天津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實踐之旅,是踐行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的扎實舉措。從學院的創新實踐基地到陜西眉縣的智慧果園,學校始終將服務國家戰略作為使命,鼓勵廣大師生走出代碼世界,在鄉村振興一線尋找科研命題,讓計算機技術真正轉化為強農興農的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