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學校2025年第三場(總第33場)“明理青椒”沙龍舉辦。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趙乾、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教師鄭文棟、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謝楊楊、海運學院教師朱忠顯、化學化工學院教師駱江洲作學術報告。國家杰青、新能源材料與低碳技術研究院院長丁軼,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白國義擔任嘉賓。

趙乾作題為“鈣鈦礦量子點的本征特性分析及器件應用”的報告。他探究了鈣鈦礦量子點的晶體結構、表面物化環境和光學、電學和光電學性質等內容。該研究根據所探明的材料特性,構筑了新型光電器件結構和高效載流子傳輸通道,從而提升光電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和穩定性,并拓展其應用范圍。

鄭文棟作題為“面向人機交互的具身觸覺傳感與感知”的報告。他重點介紹了基于電阻抗成像技術的觸覺傳感技術,從傳感材料、最優測量和成像方法三個維度闡述了主要研究進展,探索該傳感器在人機交互領域的潛在應用。

謝楊楊作題為“量子點穩定性提升及功能化應用”的報告。他介紹了低成本高穩定量子點(含鈣鈦礦、Cd系及碳點)的制備方法,論證其在未來超高清顯示所涉及的LED片上封裝工藝中的適用性,以及在光敏和阻變器件領域的功能化應用。

朱忠顯作題為“船舶智能航行系統研究進展”的報告。他介紹了課題組在智能船舶和智能航行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和項目推廣應用工作。

駱江洲作題為“網絡型聚酰亞胺膜的構建及結構優化”的報告。他探究了多胺單體結構、膜制備工藝對材料成膜性、氣體分離性能、耐塑化性能的影響。
嘉賓圍繞報告內容與沙龍學員進行交流探討和專業指導,鼓勵青年人才在科學研究中錨定目標,發揮個人專業特長,加強溝通交流,打破學科壁壘,為解決科研問題探索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