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黨委教師工作部將圍繞學校“七新”改革發展思路、實新行動“三大工程”,聚焦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構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鏈條生態,師德師能雙驅推進,有力支撐“雙一流”建設。
堅持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提升教師新境界
一是加強師德教育。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強化教師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將師德師風建設貫穿教師管理全過程。二是發揮榜樣作用。組織全國優秀教師、天津市優秀教師、“天理榜樣”“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等先進典型開展“明德講堂”師德巡講。三是營造尊師氛圍。辦好師德示范月、新聘教師入職儀式、退休教師榮休儀式等活動,提升教師職業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四是筑牢師德底線。通過以案為鑒、以案說法、以案明紀,發揮師德失范行為警示震懾作用。
服務重點學科發展,建強領軍人才隊伍
一是精準引進博士點學科、申博學科領軍人才。在保持材料、化學、計算機等優勢學科引才良好勢頭的基礎上,加強引進擬申報博士點的物理、機械等學科領軍人才,每個申博學院物色、推薦領軍人才1—2人。二是實施明理學者“新基石計劃”。針對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研究特點,實施“以人為核心”的資助模式,強化生活待遇保障,加大科研啟動經費使用自主權,支持基礎學科人才開展原創性、長周期研究。三是增強引才軟實力。通過實地拜訪、邀請到校、學術交流等多種方式增加與擬引進人才的聯系頻次,圍繞工作支持、生活保障等事宜加強溝通,打好引才“感情牌”。四是加強自主培養領軍人才。對標申報各類國家級人才項目的關鍵指標,結合現有人才學術專長、科研成果和發展潛力,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的提升方向。五是提升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質效。針對柔性引進人才的特長和學校發展需求,制定差異化的考核目標,將考核結果與薪酬、支持措施掛鉤。
高質量落實新教師補充計劃,延攬優秀青年人才
一是舉辦第六屆“明理學者”國際論壇,不斷擴大“明理學者計劃”引才品牌效應,主動對接全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引才“輕騎兵”,開展線上“云招聘”,拓寬引才視野。二是發揮學院引才主體作用,通過以才引才、以會引才、開展學術合作等方式引進學院發展所需的優秀博士、博士后。三是把好招聘入口關,通過查閱檔案、背景調查、面談等方式全面考察應聘者的師德師風、職業操守、綜合素質等情況。
實施“明理博士后”支持計劃,促進博士后培養提質升級
一是提升博士后工作質量,從科研經費、工資薪酬等方面分梯度支持入站博士后,重點支持國家、天津市博士后人才項目入選者。二是統籌博士后入站與新教師招聘工作,優秀博士后出站留校可不納入預聘制管理,直接申報高級職稱。三是積極組隊參加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爭取博士后政策資源支持,提升青年教師和博士后創新創業能力。
強化教師培訓,提高教書育人水平
一是制定《教職工培訓實施辦法》,統籌開展教師崗前培訓、青年骨干教師研修班、教學工作坊、名師講堂、國內外訪學交流等培訓項目,增強培訓工作系統性、協同性。二是辦好“明理青椒沙龍”,擴大學院涵蓋范圍,為青年教師搭建高水平跨學院、跨學科交流平臺。三是積極挖掘校內外優秀培訓師資,豐富教師培訓資源,提高教師AI數智教學能力,以金師推進金專、金課、金教材建設。
做好新聘期崗位聘用工作,激發隊伍活力
一是健全教師低聘和轉崗退出機制,對于少數完成聘期任務差的教師予以低聘,對于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不能勝任崗位要求的教師,轉至教輔或管理崗位。二是完善新教師預聘、高級職稱教師準聘機制,加強預聘、準聘制年度及中期考核,通過延長預聘期、低聘、轉崗等方式,增強新教師預聘制彈性。三是探索實施團隊聘用制,推進有組織的教學、科研,創設團隊成員各盡所長的制度環境,培育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隊伍和重大成果。四是完善輔導員專業技術崗位設置與評聘管理,輔導員教師可在同級職務內應聘高一級崗位,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建設。
改進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績效考核,增強激勵作用
一是對標天津市高校落實“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方案”考核指標體系,科學設定學院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更加突出KPI指標,充分考慮各學院不同特色。二是強化基本任務考核,將崗位獎勵性績效工資額度全部納入考核范圍,切實發揮績效工作激勵約束作用。三是增強績效獎勵金激勵力度,由本科教學、科研、學科與研究生、師資隊伍、學生工作、國際化建設等6項重點工作考核部門以搶分方式核計各學院獎勵額度,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四是精簡突出業績獎勵項目,強化標志性成果導向,通過精準激勵催生更多具有影響力的創新成果。
充分發揮職稱工作“指揮棒”作用,突出質量導向
一是完善評價標準,依據學科特點和崗位差異推進分類評價,重點學科教師晉升教授一般要求主持Ⅳ類及以上科研項目,教學為主型教師注重教學質量、教學成果評價,實驗教師著重考察實驗教學和技能水平。二是健全評審機制,通過強化同行專家外審、設置參評指標等方式,提升正高級職稱評審質量,突出競爭導向。
優化人才服務,營造尊才愛才良好環境
一是完善人才服務體系,構建院校聯動、部門協同、系統推進、快捷高效的人才服務機制。二是健全人才聯系服務機制,形成人才需求動態摸排、分層處理、定期會商、跟蹤落實、信息反饋的工作閉環。